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消化内科 > 胰腺疾病 > 胰腺炎
编号:52747
蛔虫性胰腺炎 驱蛔才有效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5年12月22日 大众卫生报 2015.12.22
     【典型病例】肖女士56岁,一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上腹痛,伴呕吐,呕吐物多为墨绿色液体和食物,无发热、黄疸、腹痛等不适,每次发作于当地医院就诊,均诊断为急性胰腺炎,经禁食、抑酸、抗炎等相应处理,症状均可缓解。

    一周前,肖女士病情再次发作,被家人送入另一医院,查体温36.7℃,血压140/80毫米汞柱,皮肤及巩膜无黄染;血生化检查:脂肪酶353 U/L,淀粉酶69 U/L;腹部B超:胰腺体积增大、胆囊肿大、胆囊颈部可见强回声。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,给予了禁食、胃肠减压、抑酸抗炎等对症处理。第二天,胃肠减压管内吸出1条长约20厘米的蛔虫,追问病史得知,肖女士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,平时排便时偶可见蛔虫排出,经消化科医生会诊决定先按胰腺炎处理,待症状缓解,脂肪酶、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再行驱虫治疗。1周后,肖女士症状缓解,遂给予口服阿苯达唑(肠虫清),共3片,陆续排出蛔虫40-50条。原来,导致肖女士反复胰腺炎发作的祸首是蛔虫,只有驱蛔治疗才有效。

    【为什么会误诊】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致的常见寄生虫病,而蛔虫性胰腺炎则是由于蛔虫进入胰管,造成胆汁及胰液排出受阻而引起胰腺的化学性炎症。该症多见于农村等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,个人卫生习惯不良、饭前不洗手、喜生食蔬菜、幼儿吸吮手指等均易罹患本病。本案例中的患者一年内因急性胰腺炎反复治疗多次,但始终未找到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一是因为目前卫生保健水平显著提高,由蛔虫所致胰腺炎较为罕见,医生难以想到;二是病史收集不全,患者排便时虽排出过蛔虫,但未及时把这个信息反馈给医生,医生在采集病史时也未及时掌握这个重要信息;三是因为患者每次按“急性胰腺炎”治疗后,病情均能缓解,故医护人员武断偏信,未再追查。

    因此,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,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的胆道和胰腺疾病患者,要特别注意排除蛔虫病的可能。另外,农村地区卫生防病机构应加大健康宣教力度,如养成良好卫生习惯、饭前便后要洗手、生吃菜果要洗净、加强粪便管理等。

    【诊断依据】蛔虫性急性胰腺炎临床上比较少见,但如果能想到该病,要确诊也不难,可以从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入手。

    临床表现:(1)腹痛: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腹痛,部位多为上腹部,可向腰背部放射;(2)恶心、呕吐和腹胀:多在起病后出现,有时可呕出蛔虫;(3)发热:患者多有中度以上发热,一般持续3-5天;(4)低血压或休克:主要见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;(5)水、电解质紊乱:由于频繁呕吐,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,并伴血钾、血钙、血镁降低。

    辅助检查:(1)血常规:常有白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核左移;(2)淀粉酶:血清淀粉酶在起病后6-12小时开始上升,48小时开始下降,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的5倍可以确诊本病。值得注意的是,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与患者的病情不一定平行,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淀粉酶可能正常;(3)血清脂肪酶:血清脂肪酶的升高一般较血清淀粉酶的升高时间晚24小时左右,但持续时间比血清淀粉酶长;(4)腹部B超:蛔虫堵塞胰管时胰管内可见条状强回声光带。

    北京总后勤部机关第一门诊部

    皮均宁 张秀静, 百拇医药